拼音:kǒng xiào zhèng
词条内容:恐笑症(gelotophobia),就是担心被别人取笑、对被笑感到恐惧的一种病态心理特征。
概念;恐笑症恐笑症是一个心理学名词,心理学家也将其称之为“匹诺曹综合征”或被笑恐惧症,恐笑症y一词是在1996年由德国的MichaelTitze发现并命名的。
Michael Titze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病人很担心被取笑,他们会去观察周边的环境,寻找被嘲笑或奚落的任何可能迹象。有时并没有明显的原因或证据,他们就会把环境中听到的笑声归结于在嘲笑自己,然后感到很不舒服。
症状;被笑恐惧者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,就如临大敌,恐惧得肌肉紧张、全身木僵,仿佛立刻变成了木偶。下一次再进入社交活动之前,被笑恐惧者会感到惴惴不安,对预期可能出现的嘲笑感到担忧害怕。他们在社交场合缺乏自信,但会努力隐藏自己的不安,并尽力避免自己出现在曾被嘲笑过的社交场合。
很多时候,由于这种恐惧、尴尬的预期过于强烈而难以承受,他们干脆自己“宅”在一个地方,宁可孤独无聊,缺乏人际交流,也不愿冒这种可能变成可笑的“木偶”的危险。
恐笑症 - 成因
被笑恐惧症与人格特点上的内向和神经质有很大关联,提示我们这类人本身的情绪敏感性和波动性较高。此外,被笑恐惧症多与患者童年被嘲笑的经历有关。
影响;被笑恐惧者对负性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差,和普通被试相比,他们更容易沉浸在带有恐惧、悲伤或愤怒的影片情绪中,主观放大这些情绪,并且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平复这些强度更高的负性情绪。这种紧张和提防,会使他们丧失掉许多人际交往方面的愉悦体验。
改善;恐笑症是一种条件化的过程:成长经历和家庭教养促使他们在“笑”与“负性情绪”之间建立了连接。实际上有研究发现,当不涉及可能指向自己的嘲笑时,被笑恐惧者对于玩笑和幽默的理解力与其他人没有差别。
被笑恐惧者并不缺乏幽默细胞和开玩笑打趣的智慧,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感到人际的温暖和接纳,这样他们就会小心翼翼地从自我防卫的“保护壳”里探出触角,逐渐放松,让笑与恐惧、愤怒、羞耻一系列负性情绪之间的联系逐步消退,而在笑与轻松、愉悦之间建立积极的关联